臨床研究
為鼓勵創新藥提高研發效率,引導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在藥物研發中的合理使用,2020年,CDE發布了《模型引導的藥物研發技術指導原則》。模型引導的藥物研發通過采用建模與模擬技術對生理學、藥理學以及疾病過程等信息進行整合和定量研究,從而指導新藥研發和決策。建模與模擬技術已應用于藥物研發的多個階段,可在藥物研發的多個關鍵決策點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幾年,PBPK模型在預測基于PK的藥物藥物相互作用(DDI)的價值逐步被認可。用PBPK模擬結果來豁免部分臨床DDI試驗的研發和申報策略已被廣泛接受。2021年CDE發布的《藥物相互作用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中,鼓勵使用生理藥代動力學PBPK建模與模擬技術前瞻性地預測可能的藥物相互作用DDI。
PBPK模型可以輔助預測特殊人群(例如兒童、肝腎損傷、老年人等)的藥動學特征,支持特殊人群臨床試驗的開展;某些特殊人群中運用建模與模擬研究替代部分真實臨床試驗或簡化試驗。各國監管部門和 ICH都已頒布關于兒科人群的藥物研發指南,其中運用建模與模擬,對成人數據外推至兒科人群已形成共識。
我們提供了系列模型引導的藥物研發MiDD工具,提高臨床研究決策效率和優化治療方案,從而節省新藥研發的直接經費成本、直接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凡默谷臨床研究解決方案
預測口服吸收,探討限制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關鍵因素
根據藥物理化與生物藥劑學性質,對藥物體內ADME過程進行預測,分析化合物或處方因素(如粒徑、溶解度、增溶、沉淀等)對藥物體內吸收或PK的影響,找到關鍵影響因素,為化合物優化或制劑處方開發提供指導。
預測首次人體PK
首次人體試驗(first-in-human,FIH )是新藥研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試驗前需要就研究人群(健康人或病人)、研究劑量、PK/PD和安全性收集指標及具體試驗方法等臨床方案要素進行設定。在此基礎上對該新藥在人體的最大起始劑量、療效劑量和可能的最大耐受劑量進行預測。結合藥物的體外ADME性質參數及動物體內PK數據,建立、驗證、優化不同種屬的PBPK模型,并進一步預測人體PK曲線及PK參數,探討人體的暴露特征:指導化合物的優化與篩選,I期臨床試驗設計和給藥劑量設置,以及藥物體內ADME過程的綜合分析與機理解釋等。
考察食物效應
評估受試者在不同食物狀態下(空腹、標準餐、高脂高熱餐等)給藥后體內的PK曲線變化,以此指導制劑處方的調整(尋找避免食物效應的關鍵因素),以及餐前餐后臨床PK試驗的方案設計等。
建立體內相關的溶出方法
采用不同條件下的體外溶出數據預測體內PK,與在研制劑體內PK對比,篩選出能夠反映制劑體內釋放的溶出條件;或者建立level A的IVIVC模型;采用機制性的反卷積和Weibull方程,由在研制劑體內PK獲得胃腸中的釋放曲線,以此為體外溶出目標曲線,開發生物體相關的溶出方法。
虛擬生物等效性試驗
通過自定義受試者例數、年齡范圍、性別比例等進行虛擬生物等效性試驗,考察處方變更、工藝變更、場地變更等改變后的制劑與原制劑生物等效的可能性;設計不同釋放程度的體外溶出數據,預測與在研制劑的體內生物等效性,尋找體外安全的溶出“空間” 。
預測藥物相互作用DDI
考察聯合用藥后,基于代謝酶或轉運體作用影響的DDI,為臨床給藥方案設計、臨床DDI試驗開展提供指導;并綜合體外代謝試驗、建模與模擬的數據結果向法規部門提交評估報告,爭取豁免部分臨床試驗等。
考察聯合用藥后,基于代謝酶或轉運體作用影響的DDI,為臨床給藥方案設計、臨床DDI試驗開展提供指導;并綜合體外代謝試驗、建模與模擬的數據結果向法規部門提交評估報告,爭取豁免部分臨床試驗等。
PK/PD建模
構建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結合模型,分析不同給藥方案、劑型等因素改變后,藥物的PK與PD的變化,為臨床給藥劑量的篩選與設計提供指導。
預測特定人群PK
考察藥物在特定人群,如兒童、老年任、肝損、腎損、肥胖人群體內的PK變化,為藥物II-III期臨床試驗的開展提供參考信息,支持特殊人群臨床試驗的開展。
預測特殊制劑的PK
考察藥物經肺部、口腔、眼部、皮下、肌肉等不同部位給藥,以及生物大分子(單抗或ADC藥物)給藥后在動物及人體的PK特征,分析和優化制劑相關參數,指導處方的評估和篩選。
預測藥物性肝損傷
通過定量系統毒理學軟件考察化合物造成藥物性肝損傷DILI的可能性,并深入探討不同階段肝損傷的可能機理。通過整合化合物的體內暴露、介導藥物固有毒性機制、個體間的變異等因素,可分析和預測候選新藥在不同物種、不同人群、不同階段的肝臟毒性,如臨床前的小動物和大動物,首次人體試驗的健康受試者,II-IV期臨床試驗的患者。
點擊查看其它解決方案